新政核心:球员收入重回中超元年水平
12月14日,中国足协在上海召开职业联赛专项治理职业会议,正式宣布2020中超新政落定。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堪称”史上最严”的限薪政策:国内球员税前顶薪不超过500万元,平均年薪不超过300万元。由此可见什么?简单来说,球员收入一夜之间回到了2004年中超元年的水平!
回想当年末代甲A时期,申花签下张玉宁和肖战波时给出的税后300万年薪已经是顶级水平。如今税后275万(税前500万)的顶薪标准,确实让不少球迷感叹:中国足球终于要告别”高薪低能”的时代了吗?
为何此时推出如此严厉的限薪政策?
投资人真的烧不动了——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缘故。疫情冲击下,各俱乐部背后的地产、零售等主业都受到严重影响。今年中超出现大范围欠薪现象,球员们的心态也从”必须按时发薪”变成了”能发就行”。
更关键的是,高层对中国足球”虚火旺盛”的现状已经忍无可忍。一组数据被反复提及:中国球员平均薪资是日本J联赛的5.8倍,韩国K联赛的11.7倍!当我们的球员在场上连叙利亚、菲律宾都踢不过时,这样的收入水平确实难以服众。
足协主席陈戌源透露,这次新政得到了许家印、王健林等投资人的一致支持。看来,连最舍得花钱的老板们都觉悟到:金元足球这条路,真的走不下去了。
三年缓冲期决定新政成败
2020中超新政落定后,一个现实难题摆在眼前:现有的大合同怎么办?比如那些年薪千万的本土球星和税后千万欧元的外援,他们的合同可都是白纸黑字签好的。
足协给出了三年缓冲期。也就是说,到2023年底前,俱乐部可以逐步消化现有超标合同。这既给了俱乐部调整空间,也避免了”一刀切”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但缓冲期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去限薪令沦为废纸,不正是由于执行不彻底吗?
有人担心:三年后经济好转,会不会又回到疯狂烧钱的老路?更现实的挑战是,怎样防止俱乐部通过”阴阳合同”等手法规避限薪?这些都需要足协拿出更细致的监管措施。
新政能否重塑中国足球生态?
2020中超新政落定,绝不仅仅是限薪这么简单。它标志着中国足球开始从”烧钱竞赛”转向可持续进步。徐根宝当年对弟子们的告诫犹在耳边:”市场好的时候赚钱养家,市场回归理性时也要保持平常心。”
限薪令能否成功?关键看两点:一是足协能否顶住压力坚持执行;二是俱乐部能否真正转变思路。如果只是应付差事,三年后我们可能又要讨论”新一轮限薪”。但若能借此机会建立健壮的薪酬体系,或许中国足球才能真正走上正轨。
你认为这次限薪令能执行到底吗?球员收入回到15年前的水平,到底是进步还是倒退?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