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砸女孩后续:校方三月未决 教师权益谁守护?”
事件回顾:教室里的暴力瞬间
5月陕西佳县龙岗实验中学的监控录像显示,一名男生因被老师提醒”把物品交出来”而心情失控,抄起板凳多次砸向女老师头部。这段”板凳砸女孩”的视频直到8月底才在网上曝光,画面中老师惊恐后退、学生慌乱阻拦的场景令人揪心。令人意外的是,如此严重的暴力事件发生后三个月,校方仍停留在”等协商”阶段,涉事学生仅处于请假情形,而受伤老师坚持依法追责的立场引发广泛共鸣。
校方态度模糊引争议
“板凳砸女孩后续”最令人不解的是校方的处理态度。面对清晰的暴力事实,学校回应称”不清楚具体缘故”,将事件归因于”学生心情不稳定”,这种模糊表态让公众质疑:难道老师的生活安全不值得校方第一时刻表态维护?对比浙江某教师因管教学生被拘留的案例,更凸显处理标准的不一致。正如网友质疑:”学生砸人可以商量,老师管学生就得拘?这标准咋不一样啊?”校方在”板凳砸女孩后续”中表现出的迟疑,无形中助长了”未成年人有恃无恐”的不良风气。
法律空白下的教师困境
“板凳砸女孩后续”暴露出教师权益保障的严重缺失。《未成年人保护法》着重保护学生权益,而《教师法》对教师遭遇暴力的保障条款却模糊不清。事件中,即便老师坚持依法处理,但若学生未满16岁,最终可能仅以调解收场。这种法律层面的不对等,使得教师在校园暴力中成为”弱势群体”。有教师无奈表示:”教书育人伤了心,看清了吧,老师只是人形工具,不配有人格尊严。”这种职业寒心现象,正是”板凳砸女孩后续”引发广泛共情的关键。
社会反思:暴力没有借口
“板凳砸女孩后续”绝非孤例,类似事件在四川仁寿等地已有悲剧先例。事件引发两派见解交锋:一方主张加强学生心理疏导,另一方坚持”暴力没有借口”的法治规则。事实上,二者并不矛盾——既需要完善事后的依法追责机制,更需建立预防性的心理健壮教育体系。正如专业人士指出:”如果不能在源头上难题解决,单纯依靠事后处理,只会不断重复悲剧。”这起”板凳砸女孩后续”事件,应该成为推动教育体系改革与法律完善的契机,让教师得到应有的尊重与保护,让学生明白行为的边界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