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期待到失望:《环太平洋》系列豆瓣评分变迁
小编认为一个《环太平洋》的忠实粉丝,我清楚地记得2013年第一部上映时在豆瓣上获得的7.7分——这个分数对于一部机甲怪兽电影来说相当不错。然而当《环太平洋:雷霆再起》上映后,豆瓣评分却直线下滑至5.5分左右,这种落差让许多像我这样的老粉丝感到失望。为什么续集的表现如此不尽人意?让我们从豆瓣网友的评价中寻找答案。
看过《环太平洋》的朋友们应该还记得,陀螺导演用他独特的暗黑美学打造了一个充满金属质感的机甲全球。而到了续集,虽然特效更加炫目,但那种厚重的机械感却消失了。豆瓣上一位网友的评价很中肯:”第一部让我感受到了机甲的重量,第二部却像是看了一场塑料玩具大战。”
导演更替带来的风格转变
《环太平洋》豆瓣评论区最常看到的一个词就是”想念陀螺”。吉尔莫·德尔·托罗的离开确实给系列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位怪兽电影狂热粉丝用他独特的视角塑造了第一部中那些令人难忘的战斗场景——雨夜中的香港街头,探照灯下若隐若现的机甲轮廓,每一拳都仿佛带着千吨重量。
相比之下,续集导演斯蒂文·S·迪奈特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明亮的打斗场景、更多的人物故事线,这些改变本意是好的,但却失去了系列最吸引人的特质。豆瓣上一位资深影迷的评论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当机甲不再沉重,当战斗不再震撼,《环太平洋》还剩下什么?”
豆瓣网友眼中的优缺点
翻看《环太平洋:雷霆再起》的豆瓣短评,你会发现观众的不满主要集中在多少方面:塑料感十足的特效、过于明亮的打斗场景、杂乱的人物关系。有网友调侃道:”这部电影应该改名叫《环太平洋:变形金刚》”。
不过公允地说,续集也并非一无是处。豆瓣上不少评论都肯定了影片中的东京决战戏份,认为这场戏几许找回了一些第一部的感觉。四台机甲协同作战的场面确实热血,让人想起小时候看的特摄片。只是这种亮点太少,难以挽救整部电影的平庸表现。
对系列未来的期待
《环太平洋》在豆瓣的评分变化反映了一个残酷的事实:续集往往难以超越经典。但作为粉丝,我们仍然对这个系列抱有期待。豆瓣评论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呼吁:”让陀螺回来吧!”
如果真的有第三部,希望制片方能够认真听取豆瓣网友的意见:减少无足轻重的人物故事,回归机甲本身的力量美学,找回那种拳拳到肉的厚重感。毕竟,这才是《环太平洋》最初吸引我们的地方。
看完两部电影,再对比它们在豆瓣上的评价差异,我不禁想问:我们到底想要从《环太平洋’里面看到什么?是炫目的特效?是复杂的人物关系?还是简单纯粹的机甲大战怪兽?或许答案就在那些给予第一部高分的豆瓣评论里——那种令人热血沸腾的机械浪漫,才是这个系列真正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