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暮归南山:孟浩然笔下的失意与超脱

一、孟浩然与《岁暮归南山》的创作背景

“岁暮归南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其中一个,写于他40岁那年落第长安之后。这首诗看似简单,却蕴含了诗人复杂的心绪。728年,满怀期待的孟浩然来到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局却名落孙山。这对一个已经”为文三十载”的文人来说,打击有多大?

诗中”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两句,道出了诗人放弃仕途、归隐南山的决定。但细读之下,我们是否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不甘与无奈?当时的孟浩然已经在诗坛小有名气,王维、张九龄等人都为他举荐,却依然未能如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怎样不让人心生感慨?

二、《岁暮归南山》诗句解析与情感剖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堪称全诗最精妙的两句。表面上是自责自谦,实则暗含了几许心酸?孟浩然真的认为自己”不才”吗?显然不是。他曾在其他诗中表达过”词赋亦颇工”的自负,这里的”不才”分明是反语。

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个人遭遇,更道出了封建时代文人的普遍困境。几许有才华的人因各种缘故无法施展抱负?”多病故人疏”更是直指世态炎凉——当你失意时,连老朋友都疏远了你。这种体验,古今相通,难怪清代学者冯舒评价这是”一生失意之诗,千古得意之句”。

诗中”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则通过天然意象,强化了时光流逝、人生蹉跎的紧迫感。岁末时分,白发与新岁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时刻焦虑,不正是现代人也常有的感受吗?

三、诗歌背后的历史典故与后世评价

关于《岁暮归南山》,还有个著名的历史典故。相传孟浩然在王维府上做客时,恰逢唐玄宗到访。玄宗让他作诗,他就朗诵了这首诗。当听到”不才明主弃”时,玄宗不悦道:”卿不求仕,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结局孟浩然被放还。这个轶事是否说明,即使再含蓄的表达,真情实感也难以完全掩饰?

宋代刘辰翁评价此诗:”他人有此起,无此结,每见短气。”确实,诗歌小编觉得”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营造出一种空寂清冷的意境,将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展现了孟浩然高超的诗艺。

四、《岁暮归南山》的现代启示

读《岁暮归南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千多年前一位诗人的个人抒怀,更是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遭遇挫折时,该怎样自处?孟浩然选择了归隐南山,这对他个人而言或许是一种解脱,但诗中流露的不甘也提醒我们:完全的超脱谈何容易。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很多人也面临着类似孟浩然的困境。当现实与理想产生巨大落差时,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岁暮归南山”给出的是一种传统文人的解决方式,但对今天的我们而言,或许能在坚持与放下之间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孟浩然的《岁暮归南山》之因此能流传千古,正是由于它道出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关于理想、关于挫折、关于选择的思索永远不会过时。这也是我们至今仍要读这首诗的意义所在。

赞 (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