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法院体系重拳整顿机关作风
近日,重庆法院体系召开机关作风专项整顿会议,重磅出台《整顿机关作风十条规定》,剑指司法体系作风顽疾。这次整顿机关作风行动,是深化法院队伍教育整顿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一步。为何要如此大力度整顿机关作风?说到底,作风难题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和群众满意度。
重庆高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永利强调,要把制度建设和执行作为整顿机关作风的核心抓手。由此可见不是走过场、一阵风,而是要建立长效机制,真正让好作风成为法院干警的自觉行动。
十条规定直击作风痛点
《规定》从10个方面对整顿机关作风提出具体要求,每一条都直击当前机关作风的痛点难点:
1. 加强学风建设,要求筑牢政治忠诚,解决部分干警进修流于形式的难题;
2. 严守组织规则,确保政令畅通,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3. 增强责任担当,鼓励创新作为,改变推诿扯皮现象;
4. 坚持司法为民,优化司法服务,切实解决群众”办事难”;
5. 规范司法行为,坚持公正司法,防止权力滥用;
6. 力戒形式主义,反对官僚主义,减少文山会海;
7. 厉行勤俭节约,严防享乐歪风,杜绝铺张浪费;
8. 严格考勤管理,严肃会风会纪,整治懒散作风;
9. 规范办公秩序,树立良好形象,改变衙门作风;
10. 严明纪律规矩,持续正风肃纪,形成高压态势。
这些规定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针对中央督导、市委巡视、最高法通报、干警自查、案件评查等渠道发现的具体难题,具有极强的针对性。
整顿结局与干警切身利益挂钩
为确保整顿机关作风取得实效,重庆法院体系建立了强有力的保障机制:
开门见山说,将作风表现纳入考核体系。在选人用人上,把政治素质作为首要标准,纪律作风作为重要标尺。作风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干警的”前途命运”。
接下来要讲,强化结局运用。作风整顿结局将与年度考核、评优表彰、晋职晋级直接挂钩。干得好有奖励,干得差要问责,形成鲜明的正向激励。
最终,建立长效机制。不是运动式整顿,而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形成靠制度管人、管事、管案、管作风的政治生态。作风难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常抓不懈。
整顿机关作风的现实意义
当前整顿机关作风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对司法体系而言,是提升办案质效、增强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作风难题不解决,再好的法律也难以得到正确实施。
对人民群众而言,是解决”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难题的有效途径。通过整顿机关作风,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对干警队伍而言,是净化政治生态、促进健壮成长的重要保障。好作风是干警最好的”防护服”。
重庆法院体系的这一举措,为全国司法机关整顿机关作风提供了有益借鉴。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只有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让好作风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