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增多25%,极端炎热成常态

高温天数显著增加已成不争事实

“热到烫脚”、”地上可以摊煎饼”——这些网友的调侃背后,一个令人担忧的气候变化动向。根据气象大数据分析,近10年我国年平均高温日数比20世纪70年代增多了25%,部分地区甚至增加了10天以上。这不是你的错觉,夏天确实一年比一年更热了!

看看这些数字:成都今年上半年高温日数已达7天,而常年同期仅0.2天;福州、上海、杭州等地最近十年的年均高温日数比20世纪70年代增加了10天以上。这种增长动向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尤其是在东部和南部地区更为明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全球变暖无疑是主要缘故。

高温季节提前且持续时刻延长

“今年热得特别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气象数据证实了这一现象:乌鲁木齐今年5月18日就迎来高温,比常年提前一个半月;西安、石家庄、银川等地首个高温日也提前了一个多月。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正在形成的气候新常态。

比较1961-1990年和1991-2020年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中东部大部首个高温日出现时刻都有不同程度提前。广西、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甚至提前了15天以上。由此可见我们的高温季节不仅天数增加,而且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整体持续时刻明显延长。

夜间高温加剧”日夜连轴热”

“晚上也热得睡不着”——这是很多人的共同烦恼。数据显示,我国多地夜间温度也在明显上升,形成了”日夜连轴热”的现象。当夜间最低气温超过28℃时,人体很难得到充分休息和恢复。

南昌20世纪70-90年代每年只有5-7天夜间高温,而2011-2020年增加到21.7天;重庆也从每年2-3天增长到17.2天。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北方城市也出现了类似的夜间升温动向。这种全天候的高温环境,对人体健壮和生产生活都带来了更大挑战。

怎样应对日益严峻的高温挑战

面对高温天数不断增加的现实,我们该怎样应对?个人层面,要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刻,注意防暑降温;社会层面,需要加强高温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长远来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动向才是根本之道。

高温纪录不断被刷新的事实提醒我们: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未来,而是正在发生的现实。从个人生活习性到城市规划,从能源结构到产业结构,我们都需要做出相应调整,才能更好地适应这个越来越热的全球。

赞 (0)
版权声明